<span id="jq4ch"></span>

    <label id="jq4ch"><meter id="jq4ch"></meter></label>
    1. 鄉村工匠:傳承老手藝 奔向好生活
      2021-04-22 09:14: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李家鼎、原韜雄、王永戰、翟欽奇、劉以晴  
      1

      鄉村干部報網
      微信公眾號

      鄉村干部報網
      官方微博

       

        圖①:李艷紅(右)向當地農村留守婦女傳授草編技藝。  潘晟昱攝

        圖②:陳良順正在制作藤編。  資料照片

        圖③:王海波在做干豆腐。  李洋洋攝

        圖④:羅嘉發在炒制茶葉。  資料照片

       

        核心閱讀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在廣闊的鄉村,有這樣一群鄉村手工藝者和傳統手藝人,他們生于農村、扎根農村,傳承傳統技藝;他們緊跟潮流、擁抱時代,開拓線上線下市場;他們執著堅守、積極進取,只為鄉村更富裕更美麗。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鄉村工匠。

        扎根農村執著堅守

        “最盼望的就是能把老手藝傳承好,讓更多人受益”

        清晨的云霧山,薄霧蒙蒙,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茶香。

        每天清晨,四川青川縣七佛村,四川省青川縣綠勾坊茶葉有限公司質量主管羅嘉發早早起床,開始了新一天的制茶工作。從1999年開始制茶,他已與茶葉相伴22年。

        將前一天傍晚收來的茶葉收集起來,羅嘉發將茶葉緩緩倒入殺青機,他說:“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最盼望的就是能把老手藝傳承好,讓更多人受益。”

        在羅嘉發的帶動下,越來越多村里人開始從事茶產業。龔詳碧便是其中之一。“做青包括搖青和晾青……”龔詳碧邊拿著簸箕輕輕搖動,邊向記者介紹。今年已經是龔詳碧跟著羅嘉發學習制茶的第六個年頭。過去,她家因病致貧,丈夫只好外出打工。

        “在羅師傅帶動下,我種了六七畝茶葉,并跟著他學制茶。”龔詳碧說,如今,作為公司里的“技術能手”,她一天的工資能到300元。

        “前一陣子,每天都有幾十戶農戶把采摘的新鮮綠芽送過來。”羅嘉發說,每天傍晚,公司門口都排起了隊。

        “羅師傅還給大伙兒培訓種茶、采茶和制茶手藝,光去年就進行了12期培訓。”龔詳碧說,“去年,來聽課的村民有五六百人次!”

        “生于農村,長于農村,鄉村工匠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技藝的守護者,能幫助村民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資金和營銷等方面的難題,是帶領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之一。”華南理工大學廣東旅游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志才認為。

        學好手藝帶動增收

        “非遺產品上了網,根本不愁賣”

        時值正午,記者來到南鄭藤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良順工作的合作社,大到桌椅、小到瓶簍,各色藤編產品琳瑯滿目,它們大都出自陜西漢中的農民之手……

        “南鄭藤編有100多種編織技法,編一個就要36道工序……”陳良順有一雙大手,細看,新傷壓舊痕,手指已磨出老繭。一捏起藤條,他的手指就仿佛輕盈起舞,不一會兒,散落的根根藤條便被編成各式花紋。

        這個從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黃官鎮水井村走出的農家漢子,7歲起就跟父親學習藤編。“以前我們這里家家戶戶都會些藤編手藝,但如今堅持做的人不多了。”陳良順說,“藤編是我們的鄉村記憶,把它傳承好,對鄉村振興也很有好處。”

        為藤編尋個好市場,是陳良順一直的夢想,兒子陳凌凱幫他實現了愿望。2017年,陳凌凱開起網店幫助父親賣藤編,把深山里的農家手工藝品送向全國,甚至走向海外。

        如今,陳凌凱組織了一支“95后”電商團隊。陳凌凱說:“非遺產品上了網,根本不愁賣!去年‘雙11’,僅一天線上銷售額就突破了200萬元。”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提出,支持鼓勵傳統技藝人才創辦特色企業,帶動發展鄉村特色手工業。“非遺文化是發展鄉村產業的特殊資源,那些符合時代需求的非遺產品會很有市場競爭力。”西北大學陜西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賴甫躍說。

        吉林省鎮賚縣雙寶岱村村民李艷紅是紅花香草編工藝品加工專業合作社的創辦人。“把農家常見的玉米秸稈、樹葉編織成草帽、籃子、拖鞋等用品,就是草編。”李艷紅說,2008年,草編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成立合作社后,和很多鄉村工匠一樣,李艷紅不僅摸索出了開網店的方法,還把草編技藝推廣給更多人。“我知道村民們賺錢不易,我愿意把草編手藝分享給更多人。”2015年,李艷紅開起了草編班,一個班50人,免費教學;6年來,從長春、通化,再到天津、哈爾濱……不少地區都邀請李艷紅去開班。草編培訓班至今開了40期,學員超過2000人。

        改良技藝勇于創新

        “一定得把手藝做精做透”

        清晨6點,家住內蒙古自治區突泉縣六戶鎮的王海波準時走出家門,將一張張薄如紙、色如金、韌如綢的干豆腐搬到開往縣城的客車上。近一個小時后,這些印有“六戶鎮葛家屯”字樣的干豆腐就被送進了縣里的超市。再過上幾個小時,這些干豆腐就將變成一道道菜肴,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餐桌上……這便是在當地頗有名氣的“六戶干豆腐”。

        30年前,王海波隨父母搬到吉林四平,父親在那里學會了制作干豆腐的手藝。學成之后,王海波一家回到六戶鎮。

        王海波小時候是在豆腐坊里長大的,“每天很早就會被做干豆腐的聲音吵醒。”王海波說,躺在床上,光憑聲音,他就能分辨出工序進行到哪一步了。

        2018年,王海波成立了六戶鎮手工干豆腐廠,平均每天生產干豆腐1500多斤,一年的營業額達到400多萬元。隨著周邊村民加入豆腐生產加工行業,王海波的干豆腐技藝每年幫助鄉親增收100余萬元。

        “鄉村工匠既有文化價值,也有經濟價值。”內蒙古農業大學經管學院教授蓋志毅說,鄉村工匠要找準自己的技藝在市場中的定位,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王海波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制作干豆腐的手藝更精湛,更好傳承。在父輩做法的基礎上,王海波進行了一些工具和做法上的改良,使干豆腐的口感更加細膩,滿足更多人的口味需求。

        “如今,干豆腐的做法有了很多改進,吃法也越來越多。不變的是我們幫助鄉親們脫貧增收的心愿。”王海波說,“既然學了這門手藝,就一定得把手藝做精做透,讓更多人嘗到咱們的干豆腐。”  

      責編:車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久久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二区| 丝瓜app免费下载网址进入ios| 免费在线观看的黄色网址|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免费看大黄高清网站视频在线|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华液|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一级人做人爰a全过程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一级美国片免费看|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 97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fuli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2020久久| 亚洲av日韩av欧v在线天堂|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在线电影| 青青草国产免费久久久下载| 一级一级一级毛片免费毛片|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成人黄18免费视频| 又粗又长又爽又长黄免费视频| 亚洲91av视频|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小草 | 免费在线人人电影网|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182tv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偷拍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影视在线产品|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另类春色校园小说| 亚洲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蜜芽| 日韩免费观看一区| 黄色毛片免费网站|